醒酒器主要是用来让红酒饮用前熟化,以使红酒的口感更丰富,香气更明显,同时也有滤渣的用途。一瓶好的陈年红酒有了醒酒器的熟化,才能把酒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。
过滤酒渣
水晶玻璃材质的醒酒器发明后,由于其具有的透明性,延伸出另一种实用的功能过滤酒渣。由于酿酒技术以及长时间的陈放等诸多原因,葡萄酒的瓶底里会有沉淀现象产生,无论出于美观或口感的因素考虑,都要在饮用前将酒渣去除干净。
有经验的侍者在倒酒时能够通过掌握倒瓶的角度及力道,使沉淀物质尽量停留在酒瓶的内壁上,其余酒液则不间断地缓缓流人醒酒器中,这个过滤的过程,本身就是一场很绚丽的桌边秀。
也许仍会有少量的酒渣掉人醒酒器中,但是重复几次这个过程后,几乎可以确认酒杯中有酒渣的几率是非常低的。
醒洒
除分酒、过滤外,醒酒器还有一项的功能醒酒。倒酒时,酒汁在流人醒酒器的过程中,酒液与空气接触,加之醒酒器瓶肚体积比瓶颈大很多,可以促进醒酒器中空气的循环,这种微氧化的过程,我们称之为“呼吸”。“呼吸”会使酒液变得更加纯正醇美,同时也会散发出更迷人的芬芳。
通常在陈年的红酒中,因为花青素等物质聚合后会产生酒渣,基于过滤酒渣的目的,使用醒酒器有其必要性,但醒酒的时间长短并无定论。年轻的酒需要醒酒。经过微氧化醒酒的动作,将可使年轻红酒中单宁更加柔顺。同时由于年轻的红酒窖藏时间不长,在瓶中氢化的时间少,经过适当的醒酒,可让新酒也具有老酒的风昧。
遇到年轻的好酒,甚至可以做“两次过瓶” ,例如在下午时,做完次过醒酒器的动作,静置一段时间后,再将酒由醒酒器中倒入原酒瓶中;等到晚餐时,再将酒由酒瓶中倒人醒酒器中,这就是两次过瓶。
除了红葡萄酒外,酒精度高的白葡萄酒也可以醒酒。因为这种白葡萄酒端出来的时候都偏凉,透过醒酒可以使之升温,同时还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。
1650年后,西方世界的醒酒器进入了玻璃材质时代,演化至今,不仅在造型、装饰等外观上发生了改变,在醒酒器的功能,乃至于社交礼仪也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17世纪,根据当时的餐桌礼仪,葡萄酒瓶是不能放在餐桌上的。所有的葡萄酒都是在餐桌旁的辅桌上倒入酒杯中,再由侍者端至主桌上供大家享用;用餐完毕后,所有的女士及侍者都会离席,直到这时男士们才开始轻松地享用波特、马德拉酒,不用再受礼仪的约束。为了表示男士亲密无间的友谊,大家都是直接使用酒瓶倒酒。由于当时的酒瓶设计得很丑陋,影响美观,因此激发了水晶玻璃的发明者Georgc Ravenscroft的灵感,为了将象征男士友该的容器设计的美观些,水晶玻璃材质的醒酒器由此诞生。
醒酒器的作用就是把葡萄酒从瓶子里释放出来,和空气进行良好的接触,所以醒酒器的形状都是底部宽大类似花瓶的一种瓶子。陈年的葡萄酒经过醒酒器可以助于香气释出,而年轻的酒却可以通过醒酒散去一些杂味,令它显得比较顺口,不过这样毕竟过于严谨,一般新酒的小杂味,基本能够通过摇一摇杯酒挥发掉。只是陈年的好酒,需要给它一个舒展身心的容器,待它好好伸几个懒腰,一层一层展开,再放进杯子里好好品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