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是在正式晚宴、品酒,亦或是爱酒人士的品酒会上,总是缺少不了一个身影:晶莹剔透,大腹便便,然而却总是趾高气扬伸长脖子的优雅绅士--“carafe”。当然,这里是一个拟人,carafe可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件在侍酒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器皿。如果您在法语词典里查寻这个单词,通常解释都是“(装饮料用的)长颈大肚玻璃瓶”,然而如果这一词汇涉及到侍酒的范畴,那么我们则可以将其翻译为“盛酒瓶”。也许有人想批评我不够,因为或许您见过这样的叫法“醒酒瓶”,然而在这里,我却想更正一下大家以往不够的认识。
所谓“醒酒”,简单意义上讲就是将太年轻的、未达饮用期的酒从沉睡的封闭状态唤醒的意思。具体上则是将酒液从原酒瓶中换到carafe里,在这个过程中,酒液与空气接触而得到氧化,从而使本来封闭的酒香散发出来,涩口的丹宁更加圆滑,过于收敛的酸味变得柔和,同时除去原有的不雅味道(如动物气味、金属味、瓶塞味、硫磺气味等)。概括来讲,就是把未达饮用期的酒经加速进化而变得易于品尝,诠释出更多的个性与香气。然而另一种情况,则是遇到有酒渣沉淀的老酒,此时的换瓶动作则完全是为了除去酒渣,那么我们怎能还把这一用途的carafe称作“醒酒瓶”呢?我将其称为“澄酒瓶”,也就是法语中的“carafe à décanter”——用于澄清酒液的大肚瓶。这就是为什么在开篇,我不把carafe统称为醒酒瓶的原因。另外,还有一个甚少人了解的换瓶动机,那便是美观、庄重、给予一些佳酿以尊敬的含义。尤其是在盛大的晚宴,奢华的厅堂,配上精美绝伦的手工水晶carafe,那又是何等的视觉与味觉盛宴啊!所以就让我们更恰当地叫他“盛酒瓶”吧。
也许您要问是不是所有的酒都值得换瓶?如果该换,那么又需要多长时间呢?这确实是个复杂而重点的问题,然而我们有一个非常巧妙的探究方法:开瓶后,先倒入酒杯很少量的酒,闻一下,记下初闻香气;然后摇杯通养,倘若通养后的酒香变得更加馥郁,那么说明换瓶也许是值得一试的;接着品尝一小口,然后再等个一刻钟,再次品尝,如果此时尝到的酒口感味道更好,那么不用犹豫了,换瓶吧!然而有些情况下,我们并没有时间来做试验,更何况不同的酒需要醒酒的时间长短不一,若想在恰当时间呈上刚好绽放的美酒给客人,那么经验则显得非常重要。
普遍意义上讲,对于已达成熟期的、浓郁型的酒,一小时足可以使酒体完全打开。而对于年轻的红酒,一般须在饮用前两个小时换瓶醒酒。但根据不同酒款、不同品种、不同产区,醒酒时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,比如一款果香型的勃艮第,时间就要相对短一些;而对于一款丹宁非常重的马第宏(AOC:Madiran)或者浓郁的邦多勒(Bandol),我们甚至需要24小时的醒酒时间!
对于白酒来说,那些以果香、清爽为主打的小角色,我的建议是醒酒几分钟或者不要醒酒,因为剧烈的醒酒动作会使他们本来就不富裕的结构和香气丧失殆尽;而那些值得陈年的,尤其是在橡木桶中培养的,则会通过醒酒来使酒体得到舒展,香气如花般盛开:如雷司令干白、产区格拉夫(Graves)和佩萨克-雷奥良(Pessac-Léognan)的白酒;有些白诗南在开瓶时不露声色,换瓶则会使其变得夸夸其谈;勃艮第的霞多丽(Chardonnay)也可通过醒酒来展现其馥郁香气;,对于超甜型白酒或者黄葡萄酒,醒酒更是必不可少,而且需在饮用前很长时间换瓶,并置于凉爽温度下。
您甚至也可以为香槟换上一只体形修长的水晶瓶,虽然会失去一点气泡,然而此举使其在餐桌上尽显高贵,并使果香更加突出。但这是对于那些足够浓郁的香槟而言,而且醒酒时间要很短,15分钟足够使香槟打开,换瓶后一定要放入冰箱或冰桶。
对于老酒的澄酒,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。因为老酒的体格非常脆弱,很可能一不留神,芳华殆尽。像品种黑歌海娜(Grenache)对通养非常敏感,如果此品种的酒已达成熟期,我们应避免换瓶;对于已呈橙黄色的“年迈老人”,我的建议是绝不换瓶,而是将其竖立静置一两天,待饮用时放入一只精美的酒篮里,此时瓶身倾斜,几乎保持着在酒窖时的状态(横躺着),而且保留了一定角度使酒渣堆积于瓶底以免流入杯中。这样既美观又不用担心因换瓶而使心爱宝贝贬值。
怎样选择一只合适的盛酒瓶?
总体来说对于非常涩口,酒香封闭的年轻酒,应选一只具有宽大瓶腹,瓶口开阔的醒酒瓶;对于白酒、粉红酒、香槟来说,则应选择瓶身修长的款式,以减小氧化面积,并且易于放入冰桶,带瓶塞的款式对香槟来说更为理想;对于老酒的澄酒,则应该选择瓶身修长、或者瓶颈细长、亦或者鸭型瓶为宜。(注:大部分情况,瓶塞的有无并不重要。除非是一个在室外举行的餐宴,我们才需要置上瓶塞来防止风带走酒香;或者盛放香槟时使用。)